评论
分享

1300亿建对撞机?杨振宁一票否决!任正非力挺:不能给他国做嫁衣

这个是认证

迪哥说财经

2021-12-05 21:23

66114 0 0

前段时间,已经99岁的我国“诺贝尔奖第一人”杨振宁再度复出,他的一番关于“反对正负环形电子对撞机”的言论,让我们回想起了3年前物理学界的一件大事。

2019年中国物理学界曾有一场引起上至国际诺贝尔奖获得者,下至普通网民共同讨论的话题,甚至连华为总裁任正非也参与了进来。这个话题正是“中国是否应该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

作为中国科学界的泰山北斗,同为中科院院士的王贻芳与杨振宁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王贻芳认为:“我们要尽快建造大型对撞机,不能再被欧洲国家拉开差距。”而杨振宁却坚决反对:“花2000亿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钱花在基础研究上。”最终,因杨振宁投的反对票,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就此搁置。

很多网友纷纷怒批杨振宁不爱国,而此时任正非在央视《面对面》的一句话却为杨振宁解了围。

一、“格格不入”的杨振宁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中国对尖端科技越来越重视,并逐渐摆脱了被国外科技“卡脖子”的状态,比如在杂交水稻、特高压输电、盾构机、核电级水冷技术等领域都实现了国产替代。于是,很多国内的学者和专家为了加快跟进步伐,提出了建造大型对撞机的计划,希望能和欧美大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那什么是大型对撞机呢?

对撞机就是通过电磁场加速到接近光速,让微观粒子之间相互碰撞,使原本难以分割的粒子发生结构上的改变,用于物理学研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就已经参与到国际机构合作的量子对撞机项目中。到1984年,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在中美科学家统统协作下完成。而1988年的首次对撞成功,更是成为我国继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之后又一个科技领域的里程碑项目。

因此在30年后,当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已经完成历史使命时,中国的高能物理学专家们如王贻芳、丘成桐等人开始积极筹划“超级粒子对撞机”的建造。不过就在一片支持声中,有一个人的声音却显得格格不入,这个人就是杨振宁。而正是因为杨振宁的反对,导致“超级粒子对撞机”被终止。杨振宁的话语权为何这么重?

二、为什么杨振宁要反对建造对撞机?

如果人们评选20世纪物理学最重要的三位科学家,那么首先是发现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其次是量子力学创始人普朗克,而第三位便是杨-米尔斯理论的贡献者杨振宁。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并成为中国获诺贝尔奖的“第一人”。2003年,杨振宁携夫人翁帆从美国回北京定居,回国后的杨振宁帮助中国培养下一代科技人才。

但就是这样一个还在世的顶级物理学家,为何不惜背上骂名,也要反对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呢?主要有3点原因:

第一、费用高昂:

2020年,欧洲计划新建的“未来环形对撞机”预计耗资至少210亿欧元,当初欧洲建立对撞机也花费了100亿美元。当年美国因为建造成本远超预算,最终在浪费了20亿美元后,停止了建设。中国计划建造对撞机的前期成本预估在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300亿元,而后期的维护投入更是难以估量。

第二、会挤压其他领域的投入:

对于动辄上百亿美元的研发经费,杨振宁认为应该把这些钱用于能够在短期内对人们生活产生良性影响的应用领域,比如:航天工程、量子通信,另外,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医疗、教育和养老等问题仍需要长期投入,应该将经费合理分配。

第三、无人可用:

目前中国在对撞机方面的人才非常稀有,即便有也是在欧美等国家工作过,而且大部分岗位仍需要国外的专家学者补足,也就意味着最终的研究成果会被共享,那通过对撞机实现超越欧美的意义就失去了意义。而这一点也是杨振宁反对建造对撞机最重要的因素。

同时杨振宁认为如果中国花费大量的资源去建造对撞机,最终通过该对撞机项目学有所成的人才,很有可能都会跑到国外去,那么就是花费上千亿的资金为别人做嫁衣,这不仅流失了人才,还严重影响了其他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考虑建造对撞机之前,应该先着重解决好人才流失的问题。而同样和杨振宁拥有相同看法的,还有华为总裁任正非。

三、任正非:中国鸡不能在外国下蛋

华为海思的负责人何庭波曾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质问任正非:“为什么我们不选择清华北大的学生,他们可是中国最顶尖的人才”。没想到任正非却回怼道:“如果我们培养完之后,他们都走了,这个责任你能负责吗”?

在上世纪90年代,任正非曾到硅谷拜访如IBM、贝尔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结果任正非发现,华为经常花大钱引进的技术,竟都是来自中国的工程师研发的。对此,任正非在参加央视《面对面》采访时形象地比喻道:“我们不能总让中国的鸡跑到国外去下蛋,教育才是最廉价的国防。”任正非的话也侧面表达了对杨振宁的支持。

中微半导体的创始人尹志尧博士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回国之前,自己是在美国的英特尔公司工作,最开始进入公司以为都是外国人,最终才发现员工中有一半以上的芯片专家都是华人。

在2018年,我国有182名留学生获得博士学位,但是其中有意愿回国的却只占20.6%。这些人才最开始出国往往都是想学习国外的技术,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然后回国发展。但随着在国外待的时间越来越长,被国外的待遇所诱惑,最终忘记了初心,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清北作为我国最顶尖的理工科学府,在硅谷就囤积了2万名。

因此任正非才会痛心疾首,不顾高管的反对,放弃清北,将“鸿蒙生态班”建立在“国防七子”之一的西北工业大学。是因为西工大毕业的学生大多留在国内,而且主要从事航空、航天、航海、通信等造福国民的行业。

四、结语

关于对撞机和中国人才流失等问题态度,杨振宁和任正非是高度一致的。

人才是科技进步的第一推动力,没有充分的人才储备,耗资上千亿去投资一个需要外国人帮忙、且研究范围极其有限的“对撞机”上,不如将资金用于吸引全球优秀华人科学家,共同突破现阶段困扰国产科技进步的“芯片荒”问题。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中,人才是决定性因素,如果自己培养的人才却总是跑到其他国家,那无疑是为他人的取胜增加了筹码,给自己的胜利关上了大门。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