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2
分享

疫苗旨在脱敏,导致“疹出不畅”

这个是认证

生命科学-新论

2021-05-04 19:29

74284 2 0

    疫苗旨在脱敏,导致“疹出不畅”

                                                           作者:韩少坤

   

  打疫苗就像过鬼门关,纵然走过了也会留下诸多后遗症。万种病就有万种疫苗吗?为什么没有抗体功能的生命体依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艾滋病疫苗一直失败?为什么各种疫苗都拼命地在新生期使用?疫苗就是脱敏疗法,多次使用疫苗后就会建立对该病原体的免疫耐受而脱敏,当遇感染时机体就不会发生剧烈的免疫排斥反应,将促使病原体毒邪内陷,耗伤津液败坏脏腑,日后产生各种疑难杂症。

    

 

一.免疫耐受——机体与外来异物“和平共处”

当生命体多次接触某抗原后,再次给予高剂量的某抗原时该生命体仅出现轻微的反应或不反应, 这种现象叫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或低应答(hypo-responsiveness)。在临床上确定过敏性疾病患者的变应原后,将该变应原制成变应原提取液,并配制成各种不同浓度的制剂,经反复注射或通过其它给药途径与患者反复接触,剂量由小到大,浓度由低到高,从而提高患者对该种变应原的耐受性,当再次接触此种变应原时,不再产生过敏现象或过敏现象得以减轻,此即脱敏疗法(desensitization)。

其实疫苗就是一种脱敏疗法,其理论基础也是免疫耐受。免疫耐受的建立与外来异物的抗原性和免疫系统的成熟度有关,胚胎期或新生期易诱导免疫耐受,成年期不易诱导免疫耐受。所以各种疫苗都拼命地在新生期特别是8月龄内开始使用,就是让免疫系统建立对该疫苗的免疫耐受,之后针对疫苗病原体不发生临床上可见的免疫排斥反应。

    器官移植患者大多是中老年人群,很难与外来器官建立免疫耐受,所以必须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才能维持器官与受者“和平共处”,这意味着患者将终身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高感染率和肿瘤发生率都使患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即使器官与受者建立了免疫耐受,能够“和平共处”了,患者是否还会出现移植器官被排斥的情况,就与免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和终止相关联了。

  同样,如果在疫苗没有建立免疫耐受之前,或者疫苗不能建立免疫耐受,疫苗就不能起表观上的预防效果。疫苗的持续效果与免疫耐受的建立、维持和终止相关联。成年人使用疫苗,一般只能维持短期的免疫耐受,如果再次接连被狗咬,你还得必须再次注射狂犬疫苗。如果想利用HPV疫苗预防成年人宫颈癌的话,就不具有远期效果了。     

 免疫耐受并不否定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清除工作,有许多人正在探讨这其中的机制。但是当免疫耐受形成后,免疫系统将降低对此类毒邪的敏感性,往往导致毒邪集聚于体内,日后发生各种疾病。

   免疫耐受也不等于免疫抑制,免疫耐受只是不发生剧烈的临床上可见的免疫排斥反应,而免疫抑制则是没有了免疫反应。

 

二.移植耐受——移植器官与受者“和平共处”

      所谓移植耐受(Transplantation tolerance),是指受者的免疫系统与供体的器官在受者体内长期“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必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或其它免疫抑制手段,移植的器官也能在受者体内成活并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

      早在20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就发现,在胚胎时期或新生儿,引入外源抗原,很容易诱导个体发生对该抗原的耐受,在正常情况下,胎儿与外部抗原刺激是隔离开的,它的淋巴系统只会遇到自身抗原,从而导致了自身免疫反应的消除。免疫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学会了耐受,它的任务是通过T 细胞和B 细胞抗原受体基因的重排下产生随机的结构多样性,识别不期而遇的分子并作出反应,因而是一种获得性现象,需要抗原诱导才能产生,即便是对自身抗原的耐受也是如此。

      一个器官如果已不可逆地丧失了功能,器官移植就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目前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术后都必需终身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才能保持移植器官长期存活。科学网报道:西班牙东部华伦西亚的信义医院宣布,一名男性患者于2011年7月接受双腿移植,手术很成功并能行走,从而成为全球首例接受双腿移植的患者。但他必须再次截除双腿以保住生命。报道说,手术后,这名患者一直服用抗排斥药物。但近来,这名患者因为罹患别的疾病,不得不停止服用抗排斥药物,于是,移植手术后约一年半后,必须再次截除两条腿以保全生命。

       

三.疫苗脱敏——促使机体与病原体“和平共处”

      免疫系统为了识别“自己”和“非己”,在胚胎期通过免疫耐受机制,对自身成分不予排斥。疫苗的理论依据也是免疫耐受,在多次使用疫苗后,当遇到相应病原体感染时,机体就不会发生剧烈的免疫排斥反应,因此疫苗意义仅仅在于“安内”,促使机体与病原体“和平共处”。

       免疫系统在清除病原微生物等抗原异物的同时,会释放大量的炎性因子,引发炎症性反应的过度发生,对自身组织造成损害,往往“歼敌一百自损三千,壮志未酬身先卒”。那么使用疫苗建立免疫耐受,为免疫防御战争赢得了安全环境和时间。如果疫苗不能建立免疫耐受,就不能起到表观上的预防效果。疫苗的持续效果与免疫耐受的建立、维持和终止相关联。在研究设计新疫苗时,一定要遵循免疫耐受机制,否则就是“空想疫苗”。

     但是疫苗不能为人体筑起了一堵抵御病菌感染的墙,疫苗的真正作用在于脱敏,只有在免疫系统能够清除病菌的前提下,疫苗才能显现真正的预防效果。人体免疫系统对艾滋病毒和乙肝病毒很难清除,无法使用疫苗预防。即使艾滋病疫苗能建立对艾滋病毒的远期免疫耐受,也不意味着就能消灭艾滋病毒,最多只能减轻艾滋病毒感染的症状,是否能消灭艾滋病毒取决于免疫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否强大。

    

四.机体与病原体“和平共处”——促使毒邪内陷

      免疫耐受的诱导一般在胚胎期最易,新生期次之,成年期最难。所以各种疫苗都拼命地在新生期特别是8月龄内开始使用,就是让免疫系统建立对该疫苗的免疫耐受,促使免疫系统保持沉默,之后针对疫苗病原体不发生剧烈的免疫排斥反应。因此有可能导致病毒无症状的隐形感染,或许这种祸根将终身伴随人体,在平静的外表之下埋下祸根,导致“疹出不畅”,蕴结在气血之中,耗伤津液败坏脏腑,为日后产生各种疑难杂症留下隐患。特别是减毒活疫苗,能在体内持续存在,迫使免疫耐受性不易消退,将导致毒邪蕴结不解,郁结成疾且深重难愈。

    在近三十年大量使用各种疫苗后,小孩子不再长脓包疔疮,导致毒邪集聚于体内,几十年后发生各种疾病。各种癌症和艾滋疾病都是“疹出不畅”的疾病。

   中医认为疹为邪气外达之表象,治宜透发,疹出而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乙肝或艾滋病皆因病毒浸入细胞内,病毒内陷,毒根在里,伏而不出,或出不匀快,属于疹毒透发不畅之病症。治疗乙肝或艾滋疾病,应升阳透疹,将陷入细胞内之毒邪透过皮肤屏障(网状内皮吞噬系统——“攘外”防御功能)充分排出,才不致发生证候由简单变复杂,由轻变重。所以中医治疗感冒则是想办法让身体出汗,给毒邪出路。

    听老人们说:小时麻疹发得越彻底的小孩,长大后身体越好。 有一本书叫《Eat dirty》:小时候玩过泥巴,被有些细菌感染过,免疫系统得到过充分锻炼,并产生了抗性的小孩,长大后就不容易得过敏症。

    例如:有HPV尖锐湿疣病毒感染者,在一次重感冒高烧后HPV尖锐湿疣病毒消失了。

   “柏林病人”布朗同时兼有白血病和艾滋病。在医学界看来,布朗已经是即将踏入坟墓的人,然而在接受骨髓移植后,布朗竟然奇迹般得以重生。 类似于以毒攻毒之术,骨髓移植诱发激烈的免疫排斥防御反应,促使毒邪充分发散,将HIV病毒发散出来。

   叶桂(1667-1746年),他外孙刚满一岁,患痘后闭住发不出来,他将外孙的衣服脱光,关在一个黑房子里让蚊子叮咬。一直熬至深夜,孩子全身已经出满痘,粒粒如珍珠一般。蚊子叮咬之毒诱发和促进了体内毒邪的发散。

        

五.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危害——活疫苗的危害

  在人体的胚胎期或新生期,乙肝病毒或者艾滋病毒经过母体传染给婴幼儿,导致新生儿形成对乙肝病毒或者艾滋病毒的免疫耐受,这种早期形成的耐受具有远期效果将影响人体的一生,且很难或者根本不能被打破。

  婴幼儿早期感染乙肝病毒,就是以乙肝病毒HBV为活疫苗的最好例症,那么乙肝病毒经过母婴传播后带来的危害,也就暗示着疫苗的危害。

乙肝病毒经母婴传播后:

  1. 有的婴儿会成为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90%以上的婴儿会成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或发展成为慢性肝炎,虽然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发育不受影响,但二三十年后易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肝癌患者,无一能健康长寿。

  2. 有的婴儿则会因少量乙肝病毒刺激而产生乙肝病毒抗体,或发生急性肝炎,甚至引发肝衰竭而死亡。

活疫苗的危害同样有二:

  1. 99%以上的婴幼儿会成为该疫苗病毒的携带者,或者产生潜伏性感染的慢性病毒炎症,虽然不影响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发育,但是当免疫耐受形成后,免疫系统对此类毒邪不敏感,导致毒邪集聚于体内,日后发生各种疾病。

  2. 有的婴儿则会在疫苗刺激下,(在腥膻发物的促使下?)发生急性炎症,导致疫苗不良反应发生,患上各种疫苗后遗症,留下终身残疾甚至死亡。

   各种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时期大多在注射疫苗3天时间内,应该与特异性抗体无关。腥膻发物诱发旧疾,加重新病,探讨病原体与腥膻发物之关系,或许能减轻疫苗发生急性炎症的危害。

  如果疫苗不能建立免疫耐受,就会导致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疫苗的不良反应对13亿人来说,是极个别现象,而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另外在接种活病毒疫苗后,机体没有办法扔掉它们,接种者将终身携带病毒。接种减毒活病毒疫苗就是给人体转入病毒基因,病毒基因内陷(重组)到人体细胞染色体中,让人体细胞表达病毒抗原,再诱发免疫战争抗议外来病毒抗原。而这种战争是针对自身细胞而战,将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也可能导致接种者不孕不育。

    

六.虾没有抗体功能,却能预防病菌感染

    无脊椎动物(对虾)的防御功能表现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炎症反应,它们没有特异性免疫功能,更没有记忆B细胞存在,不会对病原体产生抗体,因此白斑病毒疫苗防治对虾白斑病毒疾病就不是“特异性免疫预防”的机制了。

    对虾幼苗多次使用疫苗后,建立对该疫苗病原体的免疫耐受,当遇到相应病原体攻击感染时,对虾细胞在吞噬病毒时就不会发生剧烈的免疫排斥反应,从而提高存活率。 

1.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疫苗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对虾幼苗口服WSSV疫苗后,再用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感染,存活率为76%左右。未口服这种疫苗的籽虾感染病毒后3~6天100%死亡。

2.弧菌疫苗对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免疫预防的作用

《水产学报》2000年第6期 陶保华 胡超群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将病原副溶血弧菌制成福尔马林灭活疫苗,在实验条件下分别以浸泡、口服和注射等方式接种于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结果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虾的免疫保护率随疫苗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在物种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免疫结构和功能,仍然保留原有的作用,并未被新出现的结构和功能所替代,且与新的更高级的免疫结构和功能一起协同发挥作用。

对虾细胞免疫吞噬功能就是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源自于单细胞原生动物,在人体内依然保存这种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并且是人体免疫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热门评论
这个是认证
生命科学-新论
韩少坤疫苗理论:疫苗建立对特定毒素(如破伤风类毒素、白喉杆菌类毒素)的免疫耐受后,减轻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损伤,让人体别倒在杀敌途中。接种疫苗只减轻特定毒素(疫苗靶点)的临床症状,不阻止病毒复制。病毒是否能被干掉,取决于免疫系统是否强大,若免疫系统不能搞定外来的病毒,再多的疫苗也不能解决问题。
2021-08-06 10:15
0
0
这个是认证
生命科学-新论
疫苗不能为人体筑起了一堵抵御病菌感染的墙,疫苗的真正作用在于脱敏,只有在免疫系统能够清除病菌的前提下,疫苗才能显现真正的预防效果。
2021-05-06 19:04
0
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