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拟命名名单公布!海南三地上榜

来源 | 椰网 2021-10-20 10:30
24432 0 0

商报全媒体讯 10月19日,文旅部公示了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拟命名名单,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海南省五指山市通什镇、海南省儋州市光村镇三地上榜!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19日发布公告显示,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工作的通知》(办公共函〔2021〕53号),经各省推荐、集中评审和现场抽查,确定了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拟命名名单。根据名单,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族民歌)、海南省五指山市通什镇(黎族纺染织绣技艺)、海南省儋州市光村镇(儋州调声)拟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黎族民歌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聚居在五指山、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等地。黎族民歌源远流长,它产生并流传于海南岛黎族聚居地区,以位于五指山腹地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周边地区的黎族传统民歌最具代表性。

现在搜集到的黎族民歌有三百多种,代表性的有30种,根据表现内容可分为劳动歌、爱情歌、时政歌、生活歌、故事歌等。其中包括以衬词命名的罗尼调、四亲调、少中娃调、杜杜利调,以地区命名的红毛调、水满调、三平调、番阳调,以方言命名的哈方言歌、杞方言调、润方言调,以内容命名的砍山调、哭丧调、求神调、跳娘调,以曲调长度命名的长调、短调等。

黎族民歌的整个音乐形态呈现自由、古朴、简约的风貌,它以“曲不定句,句不定字”的自由体为结构特色,调式音阶以宫、商、角、徵、羽为骨干音,级进较多,节奏节拍以散板和三拍子为特点,体现着独特的民族音乐风格。

黎族人民主要在喜庆的日子吟唱民歌,如建新房、举行婚礼、节日戏会、访亲会友等场合,尤其是在每年“三月三”这个传统佳节,青年男女以歌为媒,交流感情,寻找情侣。平时在生产劳动中也因兴之所至引吭高歌,直抒情怀。

黎族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古代黎族先民在制作衣被时创造的一种手工织染技艺,主要流传于海南岛中南部黎族聚居区,已有约3000年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棉纺技艺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纺又称纺纱,是用黎族特有的脱棉籽工具对棉花进行脱籽,再用弹弓作蓬松处理,把麻撕成纤维,再将纤维手捻成条。染即染色,是用野生植物的根、茎、皮、叶等原料通过发酵、水煮、泥埋等方法对纱、线进行染色。

织就是织锦,黎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主要有人物、动物、植物、花卉、生活用具、几何图案等纹样,而以人物、动物、植物图案为主。不同图案、色彩和风格的黎锦曾是区分具有不同血缘关系的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

刺绣是纺染织绣整个环节中较为精致的部分,它分为单面和双面两种,单面绣是在织物的正面刺绣图案,主要的针法有平绣、贴布绣、绣珠等;双面绣则是用色线在面料的正反面绣制同样的花纹图案和颜色的技艺。

儋州调声

儋州调声,海南省儋州市民间音乐,是仅流传于儋州市一地并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传统民间歌曲。儋州调声产生于西汉时期,在中国近代得到发展,儋州调声用儋州方言演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儋州调声主要特色是男女集体对唱,把唱歌与舞蹈融为一体。

儋州调声是一种独特而有感染力的民歌形式,是从儋州山歌演变脱胎出来的,但它又突破了山歌固有的演唱形式,音乐和舞蹈相结合,亦歌亦舞,集体对歌,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形式。

对歌前男女双方各自手勾着手(尾指勾尾指),站3米左右的距离,面对面地进行对歌。每个队都有一个领头歌手,负责选择对歌词和起调、领唱。对歌时为发挥表演的最佳效果,表演队伍随时可以变化,时而成半圆或圆形,时而一字排开,歌手们手勾着手一左一右有节拍地挥动,两脚有节奏地前后左右摆动,手舞足蹈,生动活泼。男唱女答,此起彼落,互不相让,男的热情奔放、刚强有力;女的温柔细腻、温情诱人,使人沉醉在欢乐之中,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006年5月20日,儋州调声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了解,“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群众文化品牌项目,自1987年起开展评审命名和建设工作,命名周期为3年。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地方,必须具有某一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民间文化艺术,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拟命名名单如下:

(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刘宁玥)

举报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