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大美为真》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张少山

北京墨真书画院

2021-10-16 18:36

31865 0 0





【个人简介】


张少山,1941年生于天津,师从丁香先生学习基础技法。1958年入天津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受教于张其翼、孙其峰、溥佐、王颂余、朱欣根诸先生。1963年毕业分配到宁夏,从事舞台设计、影视美术设计、雕塑创作、国画创作和国画教学等美术工作。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艺术上主张古今贯通求新意,西为中用辅宗源。作品以写意人物画见长,兼画山水、花鸟。


供职于宁夏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曾任宁夏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理事,宁夏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第四届主席,中国民间美术学会理事,宁夏民间美术学会会长。现为宁夏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宁夏文史馆馆员、宁夏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


作品鉴赏


重构“抒情的生命空间”

—张少山的水墨人物艺术

徐恩存

张少山先生,是当代艺术造诣颇高的画家,他术业专攻水墨人物画,几十年来的生活与文化历炼,使他的艺术愈显成熟与老到,并自成风格;五十多年来他不辍笔耕,笔下的人物画呈现出少有的丰沛,充实与饱满的感觉,并以生命的鲜活形式和语言的生动,展现出质朴自然的天性与品格,在对“乘物游心”的古典理念演绎中,尤见出他对画史、画理的认知与理解,最终,他的艺术实现了以深邃的内涵直抵审美者心灵的效果。

《龙盘贺兰山》  200×200cm



生于天津的少山先生,196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后,分配至宁夏工作,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宁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热爱宁夏,热爱生活在西部高原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父老乡亲,同时,他还视宁夏为孕育自己生命成长和艺术成熟的摇篮;自此,他脚踏实地的在这块黄河流经的西部高原上吮吸大自然的和人文的营养,并自觉地把自己的艺术回归到“人与自然”的精神母题之中,他的创作姿态亦从走出校门稚嫩的仰望星空回落到西部高原坚实的大地上;在宁夏高原上,画家迈出了脚踏实地的一步。

《芦笙恋歌》  68x68cm



生活是一本厚重与丰富无比的教科书,在这本书中,张少山寻到了他人生与艺术需要的一切。

《山村小教堂》  68×68cm



少山先生的艺术之旅,始终未离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并在历史巨变与时代转型中,坚守自己单纯而又朴素的艺术理想,在岁月如歌的时序流转中,深化并锻造着自己的艺术。“行行重行行”,经过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他收获了艺术的硕果,并以行吟的方式和灵性的呈现,以及情绪化的表达展示出生命的力量、阳刚之美和文化精神的融合,完成了对抒情生命空间的重构。

《峡谷泛舟》  200cm×200cm



这个有目共睹的变化,在或隐或显地发生过程中,至今仍在继续进行着。在这个过程中,张少山始终不变的是把生命的本来色泽、自觉观照现实生活的本质与脉动、探寻心灵世界的绮丽风景等,用丰富的想像和热情展现为憧憬和希望的光焰,少山先生在对理想的坚守中实现着对精神的守望。

《渔村》  68×68cm



他的作品,便是他心路历程的记录,也是精神担当的最好表征。

《猴神之邦》  68×68cm



在画家的肖像写生中,《阿訇》、《喇嘛》、《藏民阿妈珠姆》、《卓玛》、《麦丽艳》、《山村姐弟》、《母与子》中,我们看到的虽是写生,寥寥数笔,却韵致无边;如《阿訇》老人的精气神表现在“意到笔不到”的线条勾勒之间,白色帽子、墨镜与络腮胡须,并非只是身份、职业的证明,而是内心与灵魂的折射,人物的精气神焕发出性格的力量与美感,《喇嘛》是以形写神的典型代表,在点线皴擦与略加夸张的书写中,人世沧桑,精神心灵世界都透过笔墨的粗犷表现,获得栩栩如生的视觉传达;《麦丽艳》,画家以娴熟的笔墨表现了青年女性的成熟美感,在几根游仞有余的线条交织与组合中,以写意的简炼与精致,单纯色彩的渲染运用增添女性的妩媚感,面部的鼻子、唇形与眼睛,睫毛的钩勒,用墨尽显了少数民族女性的美感与魅力,体现了画家较强的以形写神的功力;《母与子》是线墨结合的佳作,小女孩用线勾勒,笔墨灵动,在含蓄的一波三折与点到为止的用笔中,渲染了童心的可爱,笔墨轻柔润泽,母亲的意象以没骨法的用墨与少许皴擦,形成干湿、浓淡、疏密对比与平面构成关系,强调了母亲的魅力和母爱深邃内涵,画面整体浑然,完美而统一,神韵俱足,元气淋漓,画家以娴熟的笔墨表现了形神兼备的整体感和韵致。

《山舞银龙》  110×135cm



   显然,画家关注的是,从人物的精神本质和人性原初的善良、慈爱形态出发,删繁就简,给以精致的心灵表达,即,在“造化”与“心源”之间重构抒情诗意的生命空间。画家关注的不仅是笔墨下的外在音容笑貌,并在“以形写神”或“以神写形”中、在“以实写虚”或“以虚写实”中,用精致和灵性的笔墨韵致构造一个又一个生命的感性形式和郁勃的气韵景象;对张少山而言,可谓时势造英雄,青年时代他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来到西部茫茫高原,然而他却得天独厚地获得了新的人生视野和艺术选择,得以在艺术的内在高度上发现了新领域和令人惊奇的自然之美,实现了自己的艺术宿愿。

《犇牛图》   68x68cm



   作为经过学院培养出来的画家,张少山学者型的文化修养与艺术风范是他几十年艺术实践与追求的坚实根基,他的人物画艺术正是岁月风风雨雨,历炼沉淀的结果,不同的是,他选择了沉寂与行事低调的方式,走的是一条“诗与思”的道路,追求的是一种宁静的心态,数十年来,他始终远离喧嚣与热闹,在宁夏高原上守护着自我精神的“孤岛”,他的艺术世界乃是心灵在“造化”与“心源”之间穿梭的结果,包含着古意的清雅,现代的朴拙天真间炼,一切都是造化”与“心源”呈现的丰富、多样与灿烂,最终成为形式创造与笔墨的转喻和象征。

《卓玛》    68x68cm



他的主题创作,譬如《卓玛》、《祈福》、《高原初雪》、《盛装》、《净土祥云》、《雪域圣途》、《鹰猎图》、《席地佈阵》、《吉祥日》、《西北风》、《祈迎吉祥》等看似是对现实生活的抒情虚构,实则是撷取生活片段的精心连缀与构筑,人物意象与画面构成所产生的情景,是清新悦目、意味隽永的,因而令人充满遐想,可见出少山先生的创作方法是脚踏实地与注重生活与素材的积累和沉淀的,他不炫技,不张扬,在大量的生活素材中将自己在现实中所视、所听、所悟的场面回忆、写生记录等,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并用诗情的笔墨来渲染人物的性格,风貌和情绪。譬如《席地佈阵》则是画家观察生活去粗取精的结果,三个回族老人席地而坐,用石子代替象棋佈阵,双方“杀”的难解难分,而中间黑衣老者的“观战”作为平衡因素,化解了紧张氛围,作为背景的牛群,既烘托了特定环境也暗喻了西部人的开朗气质和乐观性格,画家有意把后面牛群的视线也吸引到“佈阵”之中,其中的对峙与平衡,场内与场外,人与环境,笔墨与形式表现,营造的都是一种寻常生活的诗意;市俗的生活场景与情趣,表现的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满足和欣慰,使寻常情景在幽默与诙谐之中产生轻松感和人情的温暖,用想像和憧憬来关注现实,应该说,这是画家的艺术创意、敏锐发现和匠心独运的效果。在《卓玛》与《祈福》中,画家笔下的藏女卓玛,年轻富有朝气,在相对完整浑然的构图中,着墨较重,用以突显“卓玛”一代的精神理想和幸福追求,并力求在人物的主次关系中,表现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这是“行进在路上”的新一代藏民,她们生命的阳光和青春表明,生命意义和诗意的美感展现的是一种文化气质和文化韵味,而《祈福》则是表现朝圣路上的老阿妈和她的子孙们,在老阿妈的导引下,随着转经筒的转动行进在朝圣路上:在三代人身上,多以淡墨湿笔、浓墨干笔写之,用以表达生命的重量和灵魂的执著;同《祥云净土》一样,宗教氛围中特有的肃穆、庄重、沉郁带给人们的是心灵的纯净与圣洁、虔诚与悲悯;显然在他们的前方,乃是无尽的追求之旅。画家以洒脱、散淡的笔墨和诗意唯美的意象,以“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手法,表达了艺术的大气象,而画面中无止境的追求与行进,既是一种哲学意味的自省和反思,更是对生命自我的救赎,其寓意是深刻的,这正是艺术处理的高明之处。

《挤奶》  45x60cm



张少山紧紧抓住的是——人类文明前进中的“人与自然”的关联,他以自己的艺术语言,意象化的手法去追寻人类的精神家园,这是他所有作品的核心精神与主题本质。《高原的雪》、《盛装》、《雪域圣途》、《西北风》、《祈迎吉祥》等,都是这样的作品,在写意笔墨的“笔笔见笔”、“意到笔不到”“有迹无形”等的表达中,画家力求在平淡灵动的笔墨中“重其神而略其形”、“简其画而淡其味” ,重神韵和象征,简净精炼而不雕凿,使风骨气象与韵致、情趣相融;终于使得作品中的人物,以“在路上”的生动而富有意味的形象,获得成长和归属,最终,让人领悟到的是超越画面的具体目地的形而上意义。

《回娘家》  68x68cm



事实上,张少山笔下民族地区的民族生活,都是对民间文化认知的必然表现,民间本身就是广阔丰饶大地的象征和隐喻,作为生活存在,大地上的民间是沉稳而厚实的,虽无言却又孕育了世界上所有的生命和生生不息的运动图景。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张少山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现实人物与生活场景,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借以向抒情生命诗性空间延伸,在这个空间中,各种人、动物、自然环境与宗教信仰的意象组合,叠加都被焕发出独特的审美效果,而这些意象同样承担着艺术的表现作用和重构的使命。

《吾心即佛》  45x45cm



张少山的作品,从平淡处出发,止于抒情生命的诗性空间,他以综合修养的才情,把艺术、人与思想结合起来,让他的艺术世界充满浪漫诗意的气息。意象派诗人庞德认为,“意象不是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张少山这种情绪化的艺术书写,体现的是流动的情绪在跳跃中的生成,完成用意象表现的抒情生命的诗性空间的生成。

《夫子恋花》  45×45cm



张少山笔下的西部宁夏高原及那里的兄弟民族,无不在“人与自然”主题下统归于温热、丰厚的“大地”,这个大地是生命的温床,也是情感的温床,是一切的出发点,又是一切的归宿;当然,画家作品中的大地仍是中国民间的大地,所以,它流露出性命所趋的眷顾;它是深邃无垠的存在,导引着我们的审美想像,让我们在这些作品中去体味她的坦荡、宽厚、炽热和沉重。

《高原放歌》  45×45cm



因此,张少山在重构抒情生命空间的同时,又用自己的艺术告诉我们,生长在西部高原上的生命是这样富有诗意与情趣的,也是这样豁达与开朗的。

《大河述事》 200×200cm



《吉地祥云》  180×180cm



《品竹图》  45×45cm



《清泉绕幽林》  130×130cm



《盛世吉祥》  120×120cm



《乡音》  31×31cm



《新贵》  45×45cm



《右军友鹅图》 45×45cm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