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好好住
@Stefny,是好好住的老朋友。大学时,她用 1000 元改造宿舍,被大家熟知。毕业后,她又在上海郊区租下毛坯别墅花 20 万改造,完美诠释了「租房也能好好住」。
去年,她与爱人在上海拥有了自己的家。在这个 90㎡ 的空间里,我们不仅看见理想居所的样貌,也看见她开挂人生背后的故事。
将 Stefny 当作「独立室内设计师」之前,我更愿意把她视为一个同龄的伙伴 —— 90 后,安徽姑娘,只身来上海念书,毕业之后,成为沪漂大军之一。
故事到这为止,与大部分的我们极其相似:漂泊他乡,想凭一己之力,扎根于大城市。
Stefny的新家
只是,后来 Stefny 的人生仿佛开了挂:
事业跨了行,照样交出不少漂亮的成绩单;感情难脱单,却靠自己遇见了真爱;连买房,也踩中房价低点,和爱人在上海拥有了高性价比的家。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她 30 岁之前。
Stefny与先生在家中的厨房
幸运,并不能解释所有。
如她所说,或许是金牛座的关系,与其等着被幸运眷顾,她永远站在主动努力的那一边。
从1000元的宿舍改造,
看见自己身上的火花。
2015 年,Stefny 只是一枚普通的研一学生。因为对 15㎡ 的研究生宿舍不太满意,不愿凑合的她,便说服室友们一起改造。
改造前的四人间宿舍
贴 PVC 木地板、亲手缝制窗帘、增加收纳区与绿植区……花费不过 1000 元,Stefny 真让宿舍换了个样,一改先前的生冷,成了四个女孩温暖的家。
这次小小的尝试,让宿管阿姨都忍不住给出最高分,各路媒体也争相报道。不少网友留言「原来不需要那么多钱,宿舍也能住成这样。」
改造后的宿舍
宿舍改造的出圈,让攻读景观规划的 Stefny ,看见了自己身上小小的火花。即便无法确定未来的路,却也隐约察觉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毕业后,Stefny 没有贸然做起室内设计,而是和朋友在上海郊区合租了一栋毛坯别墅,用 20 万预算,重新装修。
这次改造,总被放置在「花 20 万装修租来的房,值不值」的语境里争论。然而 Stefny 早在一开始,就把所有的事想得明明白白。
改造后的别墅
她说,20 万,与朋友一起分摊,手头的积蓄足够 cover,又能满足朋友身为料理师的厨房需求,还可以创作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作品。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次投资,而非一次消费。」
改造后,从事料理工作的朋友,也拥有了操作极其便利的开放式厨房。
没有理会其他的声音,Stefny 再次将自己的居住空间当作试验场。而身上那团小小的火花,也再度被大家的反响所印证。
这些「任性」,构成了 Stefny 转型的契机。最终,她考虑再三,辞掉景观设计的工作,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独立室内设计师。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Stefny的设计作品>>
和事业一样,
爱情当然也需要主动。
对人生每一步的清晰规划,也映射在 Stefny 对待爱情的态度上。脱单,就是她在 27 岁那年,给自己设立的首要目标。
当时 Stefny 还租住在改造的别墅里
不是说说而已,她甚至把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给自己定下「每月相亲一次」的任务。
用她的话说,「男朋友不是坐着等来的,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肯定需要靠努力去遇到。我当时的男性朋友样本容量池为 0,只能想办法通过朋友介绍相亲去扩大。」
Stefny 与爱人在租住的别墅
那时,身边好友都受她鼓动,朋友先筛选一轮,每月再给她推荐一个适合的男生。
见了八九个都不成,Stefny 也不灰心。结果到第十个的时候,竟然就真成了。
与大部分人不同,Stefny 似乎对浪漫化的一见钟情不太感冒。
在相互了解的最初,她就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与其展示彼此优点,我们不如先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出来。如果这些缺点都没触及双方的底线,那我们再进入下一步。
Stefny 的理性,并没有把对方吓跑。
相反,正是这种看似冷冷的恋爱哲学,让他们后来的相处,成为了不断给彼此加分的过程。
2020年初,Stefny 如自己所愿,结束了单身生涯。又超额完成预期,在 7 月领证结婚,与另一半组成了自己的小家。
去年,爱人在婚礼誓词里,念起他们共同喜欢的诗: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无论租或买,
绝不对居住空间妥协。
有了稳固的感情,在别墅还有一年到期的时候,Stefny 把「买房」提上日程。看房不到 3 天,速战速决的她,便和爱人敲定了现在的家。
这套婚房,位于上海中环内,带阁楼,一共 90㎡。因为考虑到五年后可能换房,Stefny 很大胆地将房子打通,做成了一室一厅,最大化适配她与爱人的需求。
户型改造前后对比
考虑到双方的生活习惯,客厅舍弃了电视,保留了阅读和办公的属性。没有保留主灯,而是用一盏 Artemide 的折臂灯作为空间的点缀。
沙发是从上个家搬过来的,绿色也就成为了家的主色调。
Stefny 在这个空间设置了一扇隐藏的移门,可以自由切换开合状态。不仅可以成为独立的办公场所,也能成为父母来访时的临时居所。
作为烹饪爱好者,Stefny 花了很多心思在厨房的设计上。她用微水泥附着在墙面和柜体表面,又将烟机罩处理为圆弧形。整体的绿色系与柚木色系搭配,形成贯穿整个家的基调。
将原来的飘窗台位置抬高,和台面连成一体,以增加厨房的操作台面,形成 U 字型厨房。为了增加通透性,岛台使用了亚克力材质。
房子原来的客厅被改造为现在的餐厅,原先别墅的长桌也搬到这里。餐厅成为 Stefny 一家活动最多的空间,同时承载着办公与吃饭的功能。
餐厅区域的靠墙处,也专门设置了建材展示柜,满足她日常的工作需求。
Stefny 利用原始主卧门洞的位置设计了卫生柜,并在对面墙体做了双台盆,也给猫咪释放出猫砂盆的空间。
卫生间沿用了绿色元素,材质上选择了细长条马赛克砖,提升肌理感。
二楼的卧室空间,Stefny 选择了更深沉的砖红色,点缀绿色软装。利用梁位关系,床刚好嵌入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结构中间。
从住宿舍到合租房,再到真正拥有自己的家,Stefny 的状态似乎并没有改变。她把原先别墅的家具一一挪到 90㎡ 的家里,又借由它们原本的形态去重塑空间新的可能。
这或许是她将这个家称之为「自在的延续」的原因——无论租或买,她始终把对「住」的执着,延续在每一个居住的空间之中。
只要安顿好自己,
哪里都可以是家。
今年,是 Stefny 在上海生活的第 11 年。因为一直对「住」较真,身为异乡人的她,似乎并没有太多漂泊感。
她说,只要回到属于自己的小空间,自然就会有所归属。无论生活在哪里,只要打理好自己,哪里都可以是家。
Stefny 在租住的别墅
说到这,她笑起来眉眼弯弯的样子仍有几分青涩,但也掩盖不了「打理好自己」这句话背后的分量。
正如她的每一次选择那样:唯有先打理好自己,才能明确何为所爱;唯有先打理好自己,才能拥有爱另一个人的力量。
她身上的能量,也感染着周围的人。
Stefny 的爱人回忆,因为疫情,他们第一次约会是在她租住的别墅。那天,她给他做了一顿饭。就是那顿饭,让漂泊在外多年的他,头一次感到了家的温暖。
Stefny 平时很爱下厨,也很爱招待朋友来家吃饭。
那种微妙的互补,成为他们走到一起的契机。就像他们都喜欢的那首《致橡树》里所写: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还没有迈进 30 岁的 Stefny,人生仿佛加快了进度条——有一份热爱的事业,一个心仪的家,还能与爱的人携手。
这的确不能用「幸运」一词潦草概括。
作为那棵绝不低头、也绝不攀援的木棉,她早已凭借一己之力,扎根异乡,在偌大的上海,拥有了自己的一番天地。